老旧小区配套设施落后、
公共空间狭窄,
停车难尤为突出。
襄城古城街道荆州街社区
在一年的探索中,
针对老旧小区车位管理三个主要难点,
以“社区引路,居民自管”的方式
帮助东街“省一建”家属院的居民
告别了停车难。
占车位手段五花八门
近日,
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
来到东街“省一建”家属院。
在小区大门口,
3辆私家车正排队出门。
识别车牌号后,
系统自动抬杆,3辆车很快离开。
这个老旧小区也用上了
先进的无人收费智慧停车系统。
资料图片
在主控室,
6个摄像头监控着小区的主要通道;
3名居民管理员“三班倒”,
实行24小时管理。
资料图片
但一年前完全不是这样,
为了抢车位,
居民们的手段五花八门,
停车纠纷不断。
“有的抢装地锁,有一户甚至装了3个;有的弄一辆板车,上面放一些重物,再用大链子锁锁住车轮,占住车位。”网格员唐兆辉说,尽管社区联合城管部门开展了相应整治,但过一阵子就会反弹。
资料图片
不仅有车的住户之间会发生矛盾,
没车的住户也有意见。
车主见缝插针抢车位,
导致居民活动空间变少,
有些住户就砌起了“石墩子”,
让车辆根本进不了健身休闲区。
资料图片
2019年12月,
荆州街社区决定
以解决停车难为突破口,
优化小区的生活环境。
居民自管带来新面貌
荆州街社区分析发现,之所以停车特别乱,一是因为“省一建”家属院地处闹市区,一些社会车辆为了省停车费,就到小区来蹭车位,原本狭窄的空间不堪重负;二是缺乏管理,霸道停车、斗气停车等进一步降低了空间利用率。“通过智慧停车系统进行号牌管控,外来车辆就进不来了。而管理,最经济的方式是居民自管。”荆州街社区党委书记郑梦洁说。
方法想好了,
但面临两个难题:
前期安装和后期运营经费从哪里来?
居民不配合怎么办?
社区通过多方协调,从“省一建”留守管理处争取到了2万多元经费,解决了设施采购、安装的问题。但智慧停车系统依然需要人员管理,比如探亲访友、垃圾清运、消防应急等临时车辆进出小区需要手动控制,因此还会产生运维费用。
社区统计发现,
小区里约有100辆私家车,
每月需要支付3名管理人员的
工资近5000元。
社区建议按照每辆车
50元/月的标准,
由众车主分摊3名管理人员的工资。
经过网格员、楼栋长做工作,70%的有车住户同意交费。对于不愿意交钱的30来户,郑梦洁一户户做工作,终于打动了大家,绝大部分住户表示愿意交费。几名坚持不交的车主看到小区的变化后,最终支持了这个模式。
它悄悄变了样
模式复制面临新难题
“省一建”小区停车难问题解决后,荆州街社区打算在其他小区复制这一模式,但随后发现面临新的难题。“前面说过,即便使用了智慧停车系统,但还是需要管理人员,这就需要门卫房,但有些小区没有这样的基础设施。”郑梦洁说。
1月13日,
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
在鼓楼巷联达物业小区看到,
该小区进出口是一个狭长的通道,
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过,
不过可以安装自动门禁。
这个小区还是“小区套小区”,市中心医院有一栋宿舍楼在该小区内部,宿舍楼外围建有院墙,院子出口正对着小区的入口。
“只要解决了门卫房的问题,剩下的工作就由我们来做,相信可以解决居民停车难。”郑梦洁告诉记者,社区正在和市中心医院协商,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转发,
让更多人知道!
